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1:34    次浏览
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精神融入血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萧克将军儿子萧星华:我们家的红色基因父亲的一生,是多彩的一生。他不仅在文德武功上都有成就,更能够智慧地看待世事,遇到风雨能保持共产党人清正的风骨,因此,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不堪回首的往事。父亲用他的非凡人格,教育和感染着我们,为我们后辈树立了榜样。父亲一生勤俭,始终保持艰苦朴素、公道讲原则的作风。父亲自己是这样做的,他也很注意在这方面对我提出严格要求。我上小学、上初中时穿的衣服,好多都是大人的衣服改制的,都是补了补丁的。有时周围的同学还会觉得我家生活条件很差,但在父亲的教诲中,我对此却习以为常。 我们家浴缸旁边一直放着两只大桶。父亲每次洗好澡、洗好头,都要把用过的水倒进大桶,用来冲马桶。几十年来,我们家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。父亲、母亲在家里常说:“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,国家一直在号召保护水资源,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号召,不能浪费水。”有一年,中央军委的领导来看父亲,见我们家房子很陈旧,就说萧老家的房子怎么这么破破烂烂。总参批了款让我们修房子,父亲坚决不同意。后来,总参的一个领导忍不住问我:“怎么给你们家批了钱了,还不修房子呢?”我说:“我父亲母亲从来不让修。”在父亲的熏陶下,我们全家人都觉得奢华是可耻的,所以从来不搞铺张浪费。父亲为人非常耿直,原则性强,实事求是。他常对我们说:“你们在外面要尽力干,好好干。我不会为你们的工作帮忙,全要靠你们自己。”我在武警部队工作,部队的司令、政委来看我父亲时对他说:“萧星华在我们那儿干得很好,工作很不错啊。”父亲却说:“什么‘很好’,仗也没打过,他有多少经验,他要好好学习!”父亲从来不为家人说情、拉关系。在外人看来,找路子、通关系这些事情,父亲关照一下,是很方便的。但在我家里确实一点没有这些事。父亲不主张替孩子说好话,谋取特权,他认为靠“铺路”升官发财是十分可耻的。父亲从来不为我们“走后门”,而是鼓励我们自己好好干,干出成绩。虽然父亲已经去了,但是他留下来的家风却在我们家庭中延续。我相信,这种家风会随着我们家庭的血脉一直延续下去,因为只要是正确的,便是长久的。 萧克将军孙子萧云志:祖父是“军人学者” 我一直在祖父母身边长大,祖父的晚年把许多精力放在了党史、军史的发掘整理上。祖父主张,好的话要收集,坏话的也要参考。对于讲坏话的人不仅要看他的立场,更要看他讲的是否言之有据。只有在搞清史实的基础上,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读和鉴别,从分析到综合,找到规律。祖父对历史研究“求实存真”的态度也是他磊落人生的生动写照。他经常告诫我,在生活、工作中要不唯上、不唯权,也要努力“求实存真”。 祖父承袭家传诗书传统,楷书、草书、隶书都有深厚的功底,自然也希望后辈继续传承,在我和弟弟上小学前就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们写毛笔字了。那时在祖父的写字台前摆着两张小方桌,他坐在写字台前看文件,我和弟弟坐在小桌前描画着祖父手书的红字帖。祖父要求我们写字时要做到“三正”——身正、纸正、心正,所谓身正就是坐姿要端正,不能东倒西歪;纸正就是将纸置于身体正前方的桌面,且不能偏斜;心正则要凝神静气、心无旁骛、专注运笔。在练习书写时稍有懈怠,祖父就会马上提醒,并告诉我们在家乡的私塾里,先生不能容忍懈怠,会用教鞭敲打学生,现代教育不再体罚学生了,但要求不能放松。当初我不甚理解,后来逐渐有所感悟,所谓字如其人,传统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,不仅在于赏心悦目和修身养性,更承载着书写者的志向和信念。祖父已经离我远去了,每当我拿起毛笔,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眼前,身正、纸正、心正的教诲时常帮我在人生道路上把定方向。以上内容选自《跟着信仰走——我们家的长征故事》 第一本关于红军长征的家庭口述回忆录 长征的胜利表明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、由坚定的信仰武装起来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,正是信仰使他们那样英勇、大无畏,那样藐视死亡和苦难。信仰,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。 ——刘亚洲 本书共收录28个红军家庭、31名老红军、60余位红军二代、三代的长征故事,如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回忆父亲、萧克之子萧星华回忆父亲、伍修权夫人徐和回忆丈夫、甘祖昌夫人龚全珍回忆丈夫,等等,以口述回忆的方式,讲述了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坚定信念、紧密团结、浴血战斗、不畏艰险的英勇故事,讲述了长征精神对红军家庭、对部队官兵的深远影响。从特定角度,反映了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的传承。